钨钢加工中如何预防工件的烧伤

在金属加工领域,钨钢以其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良好的韧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刀具、模具以及各种耐磨零部件。然而,钨钢加工过程中,工件烧伤是一个常见且棘手的问题。烧伤不仅会影响工件的表面质量,降低其力学性能,还会增加后续的修复成本,甚至导致工件报废。因此,深入探讨钨钢加工中预防工件烧伤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钨钢加工中如何预防工件的烧伤

了解钨钢加工烧伤的成因

要有效预防钨钢工件烧伤,首先需要明确烧伤产生的原因。在钨钢加工时,切削区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这些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在工件表面积聚,使局部温度急剧升高。当温度超过钨钢的相变温度或回火温度时,工件表面的金相组织就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硬度下降、产生裂纹等烧伤现象。具体来说,切削速度过快、进给量过大、切削深度过深等加工参数设置不合理,都会使单位时间内产生的切削热大幅增加;刀具磨损后,切削刃变钝,与工件之间的摩擦加剧,也会产生更多的热量;此外,冷却润滑不充分,无法及时将切削热带走,同样是导致工件烧伤的重要因素。


合理选择加工参数

加工参数的选择对于预防钨钢工件烧伤起着关键作用。切削速度是影响切削热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切削速度过高,单位时间内切除的金属体积增多,切削力增大,产生的切削热也会显著增加。因此,在保证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切削速度。但切削速度也不能过低,否则会使刀具与工件的摩擦时间延长,同样会导致热量积聚。进给量和切削深度的选择也需要谨慎。较大的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会使切削力增大,切削温度升高。在实际加工中,应根据钨钢材料的性能、工件的形状和尺寸以及刀具的强度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例如,对于形状复杂、精度要求高的钨钢工件,应采用较小的进给量和切削深度,以减少切削热的产生和工件的变形。同时,在加工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分段切削的方法,将较大的切削深度分成多次进行切削,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每次切削时产生的热量,减少工件烧伤的可能性。


选用合适的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

刀具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加工过程中的切削热产生和刀具的磨损情况。钨钢加工应选择硬度高、耐磨性好、导热性良好的刀具材料。高硬度的刀具能够承受较大的切削力,减少刀具的磨损;良好的耐磨性可以延长刀具的使用寿命,降低因刀具磨损而产生的额外热量;而导热性好的刀具则能够及时将切削热传导出去,降低切削区域的温度。此外,刀具的几何参数也对切削热的产生和散发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前角可以减小切削变形,降低切削力,从而减少切削热的产生。一般来说,在保证刀具强度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大前角。后角的选择则需要考虑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情况,较大的后角可以减少刀具后刀面与工件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降低切削温度,但后角过大也会削弱刀具的强度。主偏角和副偏角的大小会影响切削刃的工作长度和散热条件。适当减小主偏角和副偏角可以增加切削刃的工作长度,使切削热更分散,有利于散热。


优化冷却润滑方式

冷却润滑在钨钢加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降低切削温度,减少刀具与工件之间的摩擦,防止工件烧伤。常见的冷却润滑方式有浇注法、喷雾冷却法和高压冷却法等。浇注法是最传统的冷却润滑方式,通过将冷却液直接浇注到切削区域,带走切削热。但这种方式存在冷却液分布不均匀、冷却效果有限等问题。喷雾冷却法是将冷却液以雾状的形式喷射到切削区域,能够增加冷却液与切削区域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却效果。高压冷却法则是利用高压泵将冷却液以高速喷射到切削区域,能够穿透切削热的边界层,直接对切削刃和工件表面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显著。在选择冷却润滑方式时,应根据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工件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冷却液的性能也不容忽视。应选择具有良好冷却性能、润滑性能和防锈性能的冷却液,并根据加工情况定期更换冷却液,以保证其冷却润滑效果。


加强加工过程监控与管理

在钨钢加工过程中,加强对加工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是预防工件烧伤的重要保障。通过安装温度传感器等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切削区域的温度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温度异常升高,应及时调整加工参数或采取其他冷却措施,避免工件烧伤。同时,要定期对刀具进行检查和更换,及时发现刀具的磨损情况,防止因刀具过度磨损而导致切削热增加。此外,还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质量意识,使其能够严格按照加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总之,预防钨钢加工中工件的烧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考虑加工参数的选择、刀具材料和几何参数的优化、冷却润滑方式的改进以及加工过程的监控与管理等因素。只有在各个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件烧伤的发生,提高钨钢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